为改变村民们落后的生活面貌,瓦房沟村通过生态移民项目,将住在山上的村民迁到山下公路边,建设移民新村。
“苦日子算是熬出头了!”60多岁的村民郑克明回忆起祖辈居住的旧房子一阵欷歔:“那个时候守着两间土坯房、两亩口粮田,最让人提心吊胆的是,外边下大雨,屋里下小雨,大人小孩晚上边睡边往干地儿挪,真没办法。”
郑克明的新家是两层徽式建筑,一楼有客厅、餐厅、厨房等,二楼是大儿子结婚用的新房。“全家4口人住得宽敞,还装了太阳能,天天都能洗澡。”
据瓦房沟村党支部书记沈顺介绍,政府把地基三通一平,还给予每户1.5万元的补助。目前,移民新村建有26栋整齐划一、徽式风格的建筑,每栋两单元两户,共52户。院落前面,村里还整治梯田,每家都有5亩左右的当家田。
瓦房沟村村民的变化,在地处秦巴山片区的湖北十堰市并不少见。湖北省十堰拥有82余万贫困人口,脱贫任务相当艰巨。据十堰市扶贫办主任彭文军介绍,近几年来,当地已经完成扶贫搬迁1.3万户,创建生态家园村100多个。
未来,十堰还将通过易地搬迁,将不适合生产居住的10万户、32万人进行搬迁和危房改造,加大对城镇、中心村建设的支持力度,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就近就地就业,实现脱贫致富。
故土难离,然而现实中,多少人不得不告别家乡,他乡变故乡。其中不乏为了保护、修复一个地区特殊的生态而迁移,易地而居。位于湖北团风县的黄湖新村,就是一个丹江口水库移民外迁村。
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,旨在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。中线工程已经正式通水一年多,向京津冀豫地区送去一泓清水。在这一国家工程的背后,湖北省十堰市5个县市区18万多人口,以及河南省淅川县16万人口告别家乡,搬迁异地。
黄湖新村是中线工程近200个外迁移民安置点之一。大约5年前,来自鄂西北十堰市郧阳区安阳镇的874户3721人,跨越千里,在这里安家落户,逐步找到了比过去在偏远山区更为多元的致富出路。
不久前,投资300万元的老年活动中心和集贸市场投入使用,现代农业示范园预计今年“五一”开园,大米加工厂也将在年内投产。
4年前随父母迁来的赵伟琴,在老家时她是留守儿童。学校离家太远,每天早早出门走山路上学。迁来后,父母在家门口的工厂上班,她在离家几分钟车程的中学读书,“感觉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”。
目前,黄湖新村正在谋划光伏发电项目。赵久富说,村里有200多亩的低产田,还有村民的屋顶可以出租建设光伏电站,建成后有20多年的收益期,每年收入可以过千万元。
海拔1300米的湖北郧西县坎子山村,让初来乍到的记者感受到了寒冬的威力,来自西北的寒风,尤为凛冽。在村委会门前晒太阳的几名村民告诉记者,今年的冬天还不算冷。
这个湖北最偏远的山村里发生了几件大事,一是通村的公路,又加宽了。“坎子山”牌的高山土豆、苞菜、玉米等农产品,可以直接拉到县市里的超市;大山外的人,可以自驾开车进村感受这个回汉杂居小山村的魅力。
这个冬天让村里孤寡老人格外高兴的是,村里要给新建集中安置房。记者在村里看到,村民们早已赶在寒冬大雪前,打好了地基,年后开春就能建好。
在此之前,村里一排徽派混合回族风格的移民新居已经巍然矗立。移民新居前占地900多平方米的坎子山文化广场上,篮球、乒乓球场地及多种健身器械一应俱全。
村民杨彩华说,托生态移民扶贫搬迁补偿的好政策,能从海拔1700多米的大山上搬下来,过去“想都没想过”。房子建好了,路也通了,“希望村里的旅游发展起来后,自家可以搞农家乐,让口袋再鼓起来”。
在湖北省扶贫办主任杨朝中看来,帮助原来居住在生态脆弱区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地区的人口,搬迁重建家园,可以减轻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,又可以通过异地开发,逐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。争取到2019年,确保人居和发展条件恶劣的贫困户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发展、快致富。
下一篇
莆田朱姓分布